第29章
右了。 要是靠脚走,中午还不一定能到呢。 这么远的地方都能知道刘家村的水磨,秦瑶很惊讶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是刘家村的妇女嫁到这边,回娘家时把水磨的消息带了过来。 舍得花钱安装水磨的人家,都是村里相对富裕的,今天这家,院落修得大大的,大门也做得宽敞,门槛卸下,马车直接可以驶进去。 家中引了山泉水,还挖了一个大池塘,里面种了藕,这会儿荷花已经盛开过,只剩下两三只晚开的,亭亭立在荷叶间。 秦瑶第一次到的时候,就特别羡慕这户人家大大的院子。 可惜她们家那地势,平地就那么点大,挖不起池塘,只能种点菜。 安放水磨的地方主人家已经提前清理出来,就在池塘角落里,山泉水落下的地方。 这山泉水量挺大,秦瑶测试过,转动水车没问题。 安装步骤她和刘木匠都熟得不能再熟了,两人合作,半个时辰就安装好了。 跟主人家要了点谷子做测试,效果还不错。 正常水磨一小时磨一担粮食,超小型水磨一个半小时磨一担粮食。 刘木匠严谨的测量过主人家的箩筐,和刘家村村民常用的箩筐大小差不多,所以秦瑶得出这个结果是比较靠谱的。 秦瑶又指导主人家自己上手试了下,对方挺满意的,速度比想象中的快,最主要是不累人。 再过几天就要秋收,刚好赶上,满意都显露在灿烂的笑容中。 “没问题的话,那咱们结算一下余下尾款吧。”秦瑶微笑问。 主人家笑着进屋拿钱。 总价三两银子,定金预付了三分之一,剩下二两银子。 刘木匠提前带了一个小称,称好重量,秦瑶把收条给对方,银货两讫。 秦瑶和刘木匠赶着马车离开时,村里村民正成群结队的往那户人家里去,都是好奇去看水磨的。 车上二人对视一眼,不出意外,马上又要有新订单了。 果然,秦瑶和刘木匠安装完手上最后两套小型水磨后,只隔了一天,就有一位陌生人出现在刘家村路口。 来人抬眼一看,根本找不到要去的地方,只好在路边找一个刘家村人询问:“做水磨的秦娘子家在哪里啊?” 金花耳朵那个尖,还没等村民回答,狂奔过来,大声说: “我知道,我带你去!” 可惜,对方并不相信她这个小孩,挥挥手,“小女娃一边玩去,别胡闹。” 等着刘家村村民说。 结果人家好笑的指着那小女娃,“那是秦娘子家侄女儿,你跟她去就知道了,我还要下地呢,看看水放干了没有,过两日就能收了......” 来人顿时有点小尴尬。 所幸金花并不介意,大方示意他跟上。 心里期待的想,三婶婶又会给她什么好吃的呢? 121 开口就是五十套 好吃的没有,好玩的倒是有一个。 秦瑶闲来无事,给家里四个没什么玩具的孩子做了几只竹蜻蜓。 金花惊喜的捧着,比得了糖还开心,迫不及待叫上四娘妹妹,两人一块儿跑了。 二郎在屋里背书,不负家中卷王之名。 大郎和三郎都在水磨坊,一边看着马儿在河里洗澡,一边盯着水磨坊里的钱箱。 现在生意特别好,村里人只要排得上,都选水磨,没钱的就拿自家种的菜来抵,怕菜被偷走了,大郎是隔一会儿就要到水磨坊转一圈,有东西就把东西先收回家。 村里人都戏称他小掌柜。 秦瑶把来客领到堂屋,一边给他倒水一边观察对方的衣着样貌。 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,留着时下流行的小八字胡,一身朴素灰麻衣,头发盘得整整齐齐,用一根灰布条绑着,乍一看,跟四周村民没什么两样。 但秦瑶却眼尖发现,他脚上穿着一双厚厚的千层底棉布鞋。 露在外面的手掌,看起来比他那张脸细腻光洁多了,不像是常年干粗活的人。 脸上麦色的肤色,像是常年在外行走晒出来的。 “您喝水。”秦瑶把凉白开递上,在他对面坐下,微笑问:“怎么称呼您?是打算给家里装一套水磨吗?” “我姓白,单名一个善字。”他端起水杯,也不知道赶了多远的路,渴极似的,一口气喝干了一杯水。 秦瑶挑了挑眉,伸手要拿空杯子再给他倒杯水,一只手却挡在了杯子上方,“不必,够了。” 秦瑶应好,重新坐下,示意他有话直说。 白善先是问她超小型石磨一套多少银子,得了价钱,沉吟片刻,手指动了动,心头默算了一个数,点了点头。 随后,伸手往衣服里摸了摸,“啪”的放下两颗大银锭,一个二十两整,共四十两。 “我要订五十套超小型水磨,安装不用你们费心,到时候我派几个伙计过来跟你们学,要是这一批卖得好,之后还来。” “不过我有个要求,我家订单没做完之前,不许做别家的。” “如果你能接,那我们现在就把价钱和交付时间谈一下,如果不能,我拿钱走人,你就当我没来过。” 两块大银锭就这么砸在饭桌上,出人意料,秦瑶心里暗吃了一惊,面上倒是没什么情绪,镇定得很。 白善把她的表情看在眼里,眉头微微一皱,没想到看着面嫩,却是个老练家伙。 换做别人,看见这两颗大银锭,怎么着也会给出点惊喜反应的。 他这么爽快直爽,秦瑶也不拖拉,顿了几秒钟,给了批发价。 “五十组的话,可以给您打个八折,但如果您定一百组,可以给六点八折的折扣,您看要不要考虑一下多拿点货?” “我们村人手足,农忙就这一阵子,年前这一百组肯定能全部交货。” 白善摇头,“年前太久了,八折就八折,五十套不变,十月交货。” 秦瑶脑子里的计算器敲得都快烂掉,马上中元节,正遇上农忙,七月下旬根本出不了几套。 有效时间就是八月、九月、十月这三个月,她现在连木料、石料都还没准备,平均下来一个月十六套,再算上折损率,把石头都敲出火星子来,勉强能赶上。 秦瑶试探道:“十一月一号交货。” 白善摇摇手指头,“十月十五,三个月足够了。” “还真不行,赶上农忙,人手不够。”除非你加钱。秦瑶在心里补充道。 白善无奈的看了秦瑶一眼,拿起银锭子就要走。 秦瑶也没拦着。 白善走到院门口,没听见声音,脚步顿住,回头咬牙道: “最晚十月二十号,我们要往南方运,十二月有雪,必须赶在这之前运到,要不然被大雪拦在路上,一切就都功亏一篑了!” 秦瑶听见他这么说,心道原来是要卖往南边去,这可真是个好点子。 南边多水,兴许家家户户都能用上,市场广阔啊。 可她也有她的难处,秦瑶招招手,让他回来坐下,重新谈。 “这样您看行吗,十月十五日先交一批货,等到十一月一号,把余下的货全部交出,我保证,首批交货肯定超过总数的六成,也就是三十套。” 流水线就是这样,开头忙着调整架构、安排生产资料,还要招人手建工厂,真正快起来还得看最后半个月。 秦瑶扫一眼白善的衣服,那鼓起来的地方,就放着她建生产车间的初始资金。 白善的坚持有所松动,想了想,加了一条:“如果十月十五日交货到不了三十套,剩下二十套我们都不要了,价格还是八折。” “没问题!”秦瑶起身就去拿纸笔和红印泥。 这速度,看得白善楞一下,有种自己亏大了的感觉。 所幸接下来秦瑶展现出来的专业水平,让他稍微多了点安全感。 合约写了一个时辰,大郎正好牵着洗完澡的老黄回来,秦瑶嘱咐他去把刘木匠叫过来。 刘木匠提了一篮子野杨梅来,大郎几个小孩开心死了,问秦瑶能不能用他们自己的零花钱去刘货郎家买冰糖,得到应允,拿着这些酸溜溜的野杨梅,打算弄杨梅汤喝。 二郎、三郎、四娘傻开心,大郎心里想的却是,过两日秋收,可以给家里大人解解暑。 秦瑶忙着大订单,随他们去了,给刘木匠和白善双方做了简单介绍,让刘木匠在契约上画押。 刘木匠只看一眼订单总额上写了一百二十两银整,就颤抖着手,激动的摁下了自己的手印。 待到二人客气送走白善,一扭头,刘木匠扶着秦瑶家大门门框,坐到了门槛上,“我缓缓、我缓缓......” “真是一百二十两?”他忍不住又问。 秦瑶一手拿一个银锭,“哐哐”对敲了两下,“你看是不是。” 三分之一的订金都收了,还能有假? 刘木匠呼吸一窒,“你可悠着点,别砸出坑来。” 就她那一身巨力,银锭都能拍成银饼,不怪他担心。 秦瑶点点头,把银子先收自己兜里,两人一坐一站,看着山下金色的稻田,仿佛已经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。 122 杨梅汤 不过想想接下来五十套的单子,刘木匠嘴角笑容渐渐僵硬。 他扶着门框起身,诚恳的一拜,“秦娘子,你本事大见识多,接下来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,我全力配合,绝无二话。” 秦瑶拍拍他的肩,“就等你这句话了,咱们进屋说,时间紧,今天就要先把章程拿出来。” 秋收早的,今天已经把工具都挪到地里,明日就有人开始收稻。 她家稍晚两天,七月十二号开始。 今天九号,她还有两天时间安排。到时候秋收大部队一结束,立马招人买料开工! 秦瑶和刘木匠在家里谈了很久,两人把村里有木料的人家全部盘了一遍。 这些信息刘木匠心里都有数,现成的和还在山林里的,他都知道。 再计算一下五十组水车的用料,统计出来一个数字,只刘家村这个地方的木料就能供应上。 秦瑶和刘木匠便迅速划出分工。 她要做的只有两件事。 其一,建立生产车间。 其二,招人手、打磨盘。 刘木匠则负责去预定木料,把数据统计出来,到时候秋收结束就能安排起来。 石料那边,秦瑶并不担心,那么大一座石头山放在那,石料不用担心不够。 不过如果越过刘家村的那一部分,还得去找其他村人进行交涉。 五十组的小型石磨,刘家村那部分界限内的石料是足够的。 两个人合作,一人负责一个重要部分,秦瑶再多兼顾一个统筹,刘木匠打配合,两人一个下午就敲定了接下来的行动流程。 心里有底,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,刘木匠忐忑的心终于落下大半。 傍晚各自家去吃饭,晚饭吃完,刘木匠就拿着纸笔挨家挨户找人预定木料。 如遇上家里有现成的,马上让人送自己家院里去先放着。 秦瑶嘱咐四个孩子一声,独自出门去找村长和族长商议建生产车间用地的相关问题。 知道她的水车厂接到五十组的大订单,村长和族长都惊了一下。 随即想到之前秦瑶说的经济支柱带动全村脱贫走向富裕,欢喜的表示她要用那块地随便选,只要不妨碍着村里人,他们都可以帮她敲定下来。 不过建了作坊,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。 村长不是很确定的说:“恐怕得到里正那问问,也不知道咱们这样的情况需不需要向官府报备一声。” 建起作坊来,那就是正经的营生,得缴纳商税。 如果没报备,到时候官府来收粮税时发现,就不好说清了。 万一遇到那种难缠的,随便一个名头往上安,背地里能黑死你。 没有村长提醒,秦瑶还真没想到这一点。 “谢谢村长提醒,那我这就去县里打听打听。” 正好刘季也要归家了,她顺路去把人接回来。 当然,主要的是书院里这么多读书人,可以先找他们打探。 想着这事,秦瑶是片刻不敢耽搁,生怕因此耽误了建立生产车间的事情。 不过就她这小作坊,撑死了两百平,还不一定能干长久,官府这也要收税的话,未免也太坑了。 一夜好眠,清晨醒来,山下已经传来“咚咚咚”的沉闷打谷声。 早熟的那几家,开启了秋收的序幕。 刘老汉家有几十亩朝阳地,也已经成熟,昨日秦瑶回家之时,经过老宅进去问了下刘柏三兄弟关于招工的事。 几人知道了她要建作坊,更是一分钟都不敢耽搁,抓紧时间提前秋收,免得错过了秦瑶这边第一批招工。 是以,今晨天刚露出鱼肚白,全家老少齐上阵,扛着四方护桶,分两拨下了地,开始收割。 早上还有露水,割下来的稻子摊开在田里晒,等日头升上来,就开始打谷。 厨房里,大郎、二郎、三郎,兄弟三人小大人一样忙碌着。 四娘也不甘落后,在菜园子里抓虫子喂给鸡吃。 王婆婆祖孙俩送的四只小鸡仔,现在在兄妹四人的精心喂养下,已经长到两斤多。 一只母鸡三只公鸡,四娘日日盼着母鸡能下蛋,母鸡下蛋用的窝她和小哥哥已经提前用稻草搭出来,时刻准备着能放到鸡笼里去。 秦瑶觉得家里这四个真省心,更衬得刘老三像是个基因突变的奇葩。 知道秦瑶要进城去,二郎把昨夜他们成功用冰糖和野杨梅熬出来的杨梅汤给她装满竹筒,好带去路上喝。 酸酸甜甜的,可解渴了。 秦瑶昨天忙得脚不沾地,根本没顾得上品尝孩子们努力了大半天的劳动成果。 这会儿已经收拾妥当,就等着大郎把早饭做出来,稍微得闲,让二郎用碗给自己倒半碗尝尝。 秦瑶本不抱什么期待,甚至已经做好了盲夸的心理准备。 没想到,一口暗红的杨梅汤喝下肚,酸甜混合得极好,少一分太酸,多一分又太甜。 “怎么样?”二郎期待的问。 正在用铁锅贴面饼子的大郎,和正在烧火的三郎,也都忐忑的望过来。 秦瑶又喝了一口,回味几下,竖起大拇指,“相当不错!” 要是有冰块的话,能爽到飞起! 兄弟三个听见她这话,都笑了起来。 二郎期待道:“那我们去讨野杨梅,多做点,就能天天喝了。” 野杨梅有股独特的香气,但就是太酸,也就是牙口好的少男少女们能受得了。 但要是加了冰糖,哪怕是泡水都特别好喝。 只是糖贵,大家伙舍不得,那满山的野杨梅,都熟得掉下来也没多少人去采,二郎想想都觉得可惜。 “做这么多没有冰块存放,两天就变味儿了,你们喝得完这么快吗?”秦瑶一边舀一颗杨梅放嘴里嚼,一边提醒二郎,考虑一下现实情况。 “昨天你们把刘木匠带来的杨梅都熬了,那么大一竹篓呢,家里坛子装了两大坛,今晚喝不完明天会有发酵的酸臭味儿。” 二郎眼珠子一转,“那我拿去卖行不行?” “可以啊,但卖不掉可别哭鼻子”秦瑶鼓励他们多尝试,但也会提前给小家伙们打好预防针。 当然,亏本大甩卖那种卖的话,当她没说。 二郎才不会亏本卖呢。大郎在心里暗暗想。 不过照二郎说的,一碗卖两文钱,只怕舍得的人极少。 算了,到时候卖不掉,就拿去给金宝金花他们喝呗! 看他们心态挺好,秦瑶也不多说什么了,一口气干掉碗里的杨梅汤,满足的打了个饱嗝。 正好大郎也煮好了就面饼子的菜汤,母子五人一起吃完早饭,就各自忙开了。 秦瑶先出门,走到河边,看到正在田里顶着日头辛苦劳作的农人们,水一碗碗往肚里灌,觉得二郎他们的杨梅汤或许能卖出去几碗也说不定。 123 饮品齐全 有了马就是不一样,从刘家村到县城,再也不用大清早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。 秦瑶吃了早饭后出门,快马一个时辰就看到了县城城门。 缴纳入城费和牲畜看管费,把马留在城门口的‘停车场’后,秦瑶看一眼天色,正是晌午休息的时候,直奔书院找刘季。 在刘季看来,距离上次二人分开还没多少天呢,没想到秦瑶又来了。 他人没在书院,秦瑶在书院后门等了好一会儿,才看到几道人影结伴而来,笑声不断。 走在前头的几位,一个二十出头,一个三十左右,两人身边都带了书童。 再之后,便是令二人发出笑声的来源——刘季。 他还是离家时那一套白衫,不过明显洗过一回儿了,颜色更淡了些,全靠一张脸撑着,才没在前头两位绣着纹样的棉布儒衫前透出穷酸。 刘季那张嘴,只要不是冲着家里人,外人听起来那是非常受用的。 冥冥之中,刘季似有所感,眼睛一撇,就对上了角落里秦瑶的目光。 他呼吸顿时一窒。 先把两位秀才老爷送进书院,这才从后门溜出来,来到秦瑶面前,紧张的问: “娘子你怎么来了?” 心中庆幸,刚刚把酒楼里非要跟着秀才公过来的琵琶女赶走了,要不然,啧啧......刘季已经想象出自己的惨烈下场。 秦瑶上下打量他一下,鼻尖飘来一股若有似无的脂粉味儿,抬手扇了扇,抱臂冷笑一声。 她还没问,刘季就立马交代:“娘子你别误会!我发誓,我没干任何对不起你的事,这都是应酬所需,你不知道那两位秀才公的嘴有多严,我可是软磨硬泡了好几天,今天他们才松口愿意把当年考卷答案抄写给我。” 想要历年科考题目其实不难,书院里的先生们都有收集,难的是答案,特别是中了功名的秀才老爷们写的答案。 考卷不向外公开,也只有批改考卷的学政司大人们知道是什么情况。 秦瑶看他紧张的样子,好笑道:“你紧张什么,我又不打你。” 刘季:“......”但是你想过! “你帮我去打听一件事。”秦瑶招招手,示意刘季附耳过来,吩咐他去同学哪里帮忙打听一下有关作坊的事情。 刘季听罢,大吃了一惊,“你都要建作坊了?” 秦瑶颔首,不耐烦他多问,朝书院那抬了抬下巴,“快去,我在这等你。” 先问清楚了,她才好决定要不要去官府。 对了,保险起见,秦瑶决定再去酒楼问问范掌柜。 目送刘季进了书院,秦瑶转身就去了酒楼。 “你又来了,这有了马就是不一样啊!”范掌柜没得闲,只来得及指一指后院,示意秦瑶去那等他。 正是酒楼忙的时候,秦瑶等了好一会儿,范掌柜才得空过来一趟。 时间不多,秦瑶没有废话,直接问范掌柜知不知道普通人自己建小作坊需不需要到官府登记,缴纳商税的事。 “你问我啊,算是问对人了!” 范掌柜哈哈一笑,说:“今朝新法对商贾放宽了许多,你刚刚说的那种小作坊,官府都不用去,你只管去找里正报备一下,保证不做违反乱纪的事即可。” “这么简单?”秦瑶有点恍惚。 范掌柜点点头,“战乱多年,如今盛国最要休养生息。” 而民间想要恢复活力,最先要放开的就是对商贾团体的各项限制。 此时的民政,鼓励商人们活动,前朝对商人阶级的严苛管束,现在已经完全放开。 这两年,开阳县县城越来越繁华,小商小贩有大半的功劳。 从范掌柜这得了准确的回答,秦瑶来到书院时,心里就有底气多了。 刘季从后门溜出,告知了她差不多的结果。 但又多了一条清晰的律令,那就是体量不超过二十人、年收益在五百两以下的小型商业活动,现在朝廷可免除相关税务。 但只是暂时免除,何时恢复并未说明。 “娘子,你真要建水车厂?”刘季兴奋的追问道。 秦瑶知道他兴奋什么,又想回家吃软饭了呗。 冷声敲打,“正因为要建厂,所以你更要好好读书争取早日得到功名,好庇佑咱们家的产业。” “懂的懂的。”刘季眉头一挑,她说的是咱们家,那就是说,家里的厂有他一份! 下午上课时间到了,刘季看秦瑶打听清楚情况还没有要走的意思,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什么。 试探问:“娘子你不走?” “等你下课一起走,你先去上课吧,我在城里逛一逛,一会儿过来接你。” 秦瑶说得很自然,给他安排得明明白白,“记得跟先生请假,反正也快要到中元节,农忙假和中元节一起请,五天假期,差不多够咱们家把稻收完。” 刘季一听见秋收,脸上已经提前挂上痛苦面具,他想晚两天再回,理由是这两天能把两位秀才给的考题答案抄写完毕。 秦瑶摇头,“现在我很忙,秋收必须尽快完成才能专心办厂,计划有变,多给你宽限几日,你放心去请假,这次没能把参考答案带回家是我的原因,我不会杀了你的。” “行!”有她这句话,他就放心了。 刘季回去上完下午的课,然后跟先生请假。 秦瑶在县城里逛了一圈,买了一斤盐和五斤菜籽油,又打了一壶酱,买了三斤肉。 天气热肉放不住,所以买不了多的。 不过骑马速度很快,想吃肉随时可以去镇上买,倒也方便。 想着接下来秋收肯定会很累,秦瑶又在一家糕点铺子里买了好几样糕点犒劳自己。 有绿豆糕、糯米红糖团子、莲子糖、荷花芝麻饼,用的都是时令才有的材料,吃个新鲜。 街上还有糖水铺子,里面专门卖各种饮料,甘蔗糖水,酸梅汤,绿豆水、梅花酒、雪泡缩脾饮......等等。 种类之丰富,出乎秦瑶预料。 她还以为古代人民没有饮料喝,没想到人家不但有,品类还十分丰盛。 像是那个雪泡缩脾饮,她听都没听过,看起来很高级的样子。 回到书院等刘季出来,问了一嘴,才知道,原来是一款加冰凉茶。 124 粉色霞光 “开阳县还有冰库?”秦瑶新奇问。 想起末世来临前的各种冰饮料,秦瑶没忍住暗暗咽了口口水。 盛夏里来一块冰,那感觉简直不要太舒服。 刘季点点头,“有啊,就在城外冰庄,每年落雪后河面结冰,官府就着人将冰块凿回放入冰库,去年存冰,可用到今年秋。” 然后等到冬天继续存,存了继续用,如此反复。 不过看秦瑶那兴致勃勃的样子,刘季不得不给她泼一瓢冷水。 “那的官府的冰库,冰块专供给城中贵人使用,咱们普通老百姓就别想了,你要是手里余钱多,请我到那糖水铺子里喝一碗还差不多。” 说着,嘴巴不争气的咽了口口水。 秦瑶嗤了他一声,“做梦!” 她刚刚路过的时候看见那些饮料的牌子,带雪字的,一杯五十文起步,都够买她手上这三斤猪肉了。 早预料到她会是这般反应,刘季背过身去切了一声。 转过身来时,秦瑶已经把老黄牵了出来。 夫妻两对视一眼,这才想起一个尴尬问题。 两个人,一匹马,怎么骑? 想到某种对自己不利的可能,刘季当先上前抓住缰绳,试探问: “娘子,你不会让我跟在马屁股后面跑的对吧?” 秦瑶懒得跟他废话,直接问:“会骑吗?” 刘季实诚摇头。 他倒是想会,可也要家里有那条件不是。 秦瑶甩了甩头,“上马,你坐前面。” “啊?”刘季下意识抬手比划了一下二人的身高,秦瑶比他矮一个头。 这要是坐前面,她在后面还能看得见? 抬起的手被秦瑶重重打开,刘季疼得倒吸一口凉气。 事实证明,是能看见的! 因为......加速跑起来的时候,他害怕得只顾着趴在马背上,死死抱着马脖子。 耳朵边是呜呜的烈风声,刚想开口,扑进来一嘴的沙尘,屁股被颠得快要变四瓣。 他想稍微换一个姿势,一具温热的身体就压了下来,一股皂角的清香飘入鼻尖—— 刘季登时整个僵住! 后来、后来......他已经想不起来自己怎么回到的刘家村。 只记得,身后传来一声:“到了,滚。” 而后,他就被无情的丢下马背,愣愣站在原地,看着天边火烧一样的晚霞,红粉红粉的,特别漂亮。 一人一马逆着霞光前行,女人脊背挺直,身体随着马背起伏,高高束起的马尾左右轻荡,那样的肆意,仿佛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能将她束缚。 他下意识伸出手,想要抓住什么,却什么也没抓住,只能看着那英姿飒爽的身影,渐行渐远。 “咕噜~” 刘季无意识咽了口口水,又猛的摇了摇头,抬头一看,居然还觉得那马背上的人周身泛着粉色霞光。 他抬起手轻轻给了自己一巴掌! 这下粉光没了。 秦瑶在村井空地上停了一下,没见到家里几个孩子。 可能是杨梅汤的生意没干成,提前回家去了。 秦瑶无奈笑笑,回头呼喝:“刘季你丫走快点!” 刘季气喘吁吁小跑上来,仰头抱怨,“我两条人腿,你四条马腿,你也不说等等我,还催,催命啊!” 秦瑶眉头一拧,怎么觉得今天这废物男人说话的语气带着一股娇嗔? 算了,不管了,伸手把他身上的包袱夺走放在马上,打马家去。 没了行李,刘季速度也没有快多少,沿途遇到每一位村民都要停下来吹两句。 别人恭维,唤他一声刘才子,他臭不要脸的应了。 这般磨蹭,秦瑶都到家把马鞍卸下喂好马,他才进家门。 一进门就笑,可见这一路上收获了不少好话。从前人人喊打的混子,现在变成人们口中的才子,美滋滋。 “咦?”刘季舀水准备洗漱,往厨房和各屋看一眼,都没人,“大郎他们几个哪儿去了?” 秦瑶给马儿扔一把上好草料,拍拍手从后门走进来,后院这边也没人。 “可能是去哪儿玩去了吧。”她猜测。 刘季见她过来,下意识把身前水盆端过去,“娘子你洗洗。” 做完这个事,他便懊恼的打了下自己的手背,让你犯贱! 秦瑶把他的微弱‘挣扎’看在眼里,轻笑一声,拧帕子擦脸擦脖子。 随后把外衫脱下挂在院里的晾衣杆上,只穿一件薄薄的麻布里衣站在走廊下对着大门吹风。 这般生猛,刘季目瞪口呆。 秦瑶斜睨过来,“你瞅我干什么?天都要黑了,出门找孩子去啊!” 熟悉的压迫日子又开始了,这刚进门,他还没松快一刻钟呢。 心里逼逼赖赖,面上一脸温顺的微笑,“哎,我出去看看。” 正要出门,四个孩子的兴奋的谈话声从山下传了上来。 很快,四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大门口。 见到阿爹和阿娘,龙凤胎先是一怔,而后跑了进来,迫不及待要分享她们今天的喜悦。 三郎说:“阿爹,二哥卖了好多碗杨梅汤!” 四娘说:“阿娘阿娘,我们做的杨梅汤一下子就卖完了,大哥和二哥又上山去采野杨梅,我们今晚还要做来卖!” 刘季一脸懵,不过还是应付着说:“不错不错,大郎、二郎,让爹看看你们长高了没有。” 二郎翻了个白眼,“这才十天哪里长得那么快了,我又不是葱。” 大郎倒是给他亲爹面子,提着沉甸甸一筐酸溜溜的野杨梅上前,让刘季比划了一下。 秦瑶没想到几人的杨梅汤居然已经卖完,而且生意太好,还要做第二批。 毫不掩饰自己的惊喜,看向二郎,“你卖多少钱一碗?” “两文一碗。”二郎把身上的篓子放下来,满满一篓子杨梅呢,可沉了。 这才兴致勃勃的说:“阿娘你是不知道,大家伙有多喜欢我们做的杨梅汤,赶上秋收,他们可舍得花钱了.......” 早上秦瑶前脚出门,后脚二郎和大郎背着装杨梅的陶罐,三郎四娘拿着碗和勺,就出门去了。 大郎说要去村井那,二郎直接把杨梅汤带到田里,就在田埂上叫卖。 才打开罐子呢,就有人闻着味儿上来问。 大郎当时忐忑的说两文一碗,没想到人家立马就要了两碗。 说是天太热,秋收太苦,偶尔破费一次不妨事。 不妨事好呀,兄妹四人走过一亩亩稻田,直接送到手边去,先赊给他们杨梅汤,然后回那人家里拿钱去。 这一个上午转下来,背篓里的罐子越来越轻,不知不觉就卖完了。 二郎拉着秦瑶进堂屋,期待的看她一眼,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麻布包。 “哗啦!”往饭桌上一倒! 几十枚铜钱洒落下来,发出悦耳的清脆音。 杨梅汤卖了三十碗,一共是六十文。 125 亩产五百斤 刘季呼吸一紧,不敢相信的看着二郎,这么小不点的,居然赚了这么大一包铜板回家来。 他刘季的种,果然非同凡响! “二郎。”刘季走上前来,重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欣慰道:“你小子不错啊,爹果然没白养你,出息了啊,还知道往家里带钱了。” 二郎听见这话,半点开心不起来,皱紧眉头,甩了甩肩膀,把肩上的大手甩开,一把把铜板兜到身前,整个身体压上去,警惕的瞪着刘季,休想拿走他一文钱! 刘季不自在的“咳咳”低咳两声,悻悻摸了摸鼻子,“那个,我去做晚饭。” 大郎把杨梅放下,挽起衣袖,“阿姨我去帮忙,快一点。” “去吧。”秦瑶微笑颔首,提醒小少年,“小心点,别被油火溅到。” 大郎点点头,“知道的。”转身跟着刘季进了厨房。 碍眼的人走了,二郎这才从桌子上下来,打算把今天赚的铜板全部交给她。 秦瑶没有要,让他们自己收好。 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用零花钱赚来的,积少成多,没准以后就能有一大笔了呢。 见秦瑶不要,三个小家伙还有点小失落。 不过很快就为明天的杨梅汤忙碌起来,杨梅清理一下,烂了的就不要了。 大郎和刘季准备晚饭的时间,二郎便领着弟弟妹妹在廊下筛选杨梅,好的全部留下来,然后用清水洗一下备用。 随后二郎跑去刘货郎家买回来一斤半的冰糖,十五文一斤,支出二十二文。 这一盆的野杨梅,能熬成两坛杨梅汤,大约是四十碗。 三郎和四娘掰着手指头和脚指头也算不出来两文一碗,四十碗到底是多少钱。 二郎眼珠子一转,心里很快就算了出来,秦瑶教的乘法口诀就他背得最熟练,现在正好用上了。 “八十文减去二十二文,咱们能赚......五十八文呢!”二郎兴奋的说。 四娘歪着小脑袋追问,“二哥,五十八文是多少?” “能买十个蹴鞠。”二郎道。 龙凤胎兄妹两哇的低呼出声,
相关推荐:
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!
满堂春
痛之花(H)
深海gl (ABO)
岁岁忘忧(完结)
仙道空间
实习小护士
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
[网王同人] 立海小哭包
南安太妃传